免費熱線96538
對于剛剛添加輔食的寶寶,有時候可能會出現(xiàn)干嘔的情況。相信不少寶媽第一次碰到時,一定被嚇一跳吧!不用太擔心呢~其實呢,干嘔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。由于小寶寶剛接觸到新的食物性狀,此時對于食物還不是很熟悉,還不會很好地吞咽,是很正常的。當干嘔過幾次后,寶寶就會學會如何避免。
這個時期不需要停止喂,我們需要做的就是,保證寶寶吃飯時姿勢是正確的,吃飯的時候身體是坐直的,同時要監(jiān)督著,不要讓他邊吃邊玩,或者講話、大笑,也不能一邊追一邊喂,這些都是對于寶寶吸收營養(yǎng)以及日后吃飯發(fā)展不好的事情。如果娃輔食吃很久,例如都1歲多了,吃飯還經常干嘔,那就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,這可能就是因為“咀嚼能力”沒鍛煉好。
很多媽媽覺得:給娃吃流食、吃糊糊,寶寶不用咀嚼就能咽下去了,就不會干嘔了,還更省心。但因為一點小困難,就讓寶寶放棄鍛煉咀嚼的能力,真的好嗎?“用進廢退”這個道理大家一定都懂了,這不僅會影響營養(yǎng)吸收,還會造成說話晚、說不清等后果。
所以預防很簡單,只要記住:該動“粗”時就動“粗”,一直喝粥可要不得。
沒長牙也應鍛煉咀嚼能力
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,寶寶往往只有一兩顆牙齒,或者還沒長牙。而很多家長認為,沒有牙齒意味著不能咀嚼,只能吃細膩的稀糊狀食物。其實,并不是必須有牙才能咀嚼。寶寶沒有牙齒的時候,上顎和牙床可以承擔咀嚼的任務。添加輔食對寶寶來說,除了營養(yǎng)功能之外,同時也具有鍛煉口腔肌肉功能的作用。因此,在寶寶7-9個月的時候,逐漸增加食物的粗糙度,進行咀嚼訓練,對寶寶的口腔發(fā)育至關重要。
家長可以準備足夠量的糊狀食物滿足寶寶營養(yǎng)所需,但同時也要準備細碎食物,如把蘋果和胡蘿卜塊加工成細碎狀,甚至小丁狀,幫助練習咀嚼。
進行咀嚼練習的兩個要點
盡早讓寶寶嘗試自己吃
家長給寶寶喂飯的時候,寶寶出現(xiàn)干嘔、嘔咳,這是一種嘔吐反射。成年人如果使勁把手往喉嚨里伸,也會引發(fā)這個反射。只不過寶寶舌頭末端的感覺神經非常敏感,不需要很深就能引發(fā)嘔吐。寶寶開始接觸粗糙食物時,不具備咀嚼能力,會直接把食物吸到口腔后部靠近嗓子的地方,然后嘗試吞咽,就會容易引發(fā)這個反射。
讓寶寶慢慢嘗試啃咬一些塊狀食物,比如蘋果塊,可以強化寶寶口腔內黏膜的感知和舌運動的配合。如果讓寶寶自己掌握吃飯的主動權,通過鍛煉口腔肌肉,盡快掌握把大塊食物吐出,不讓食物進入氣管的能力,嘔吐風險就會降低一些。
讓寶寶坐直吃,而不是向后躺
嘔吐反射不是壞事,對寶寶具有保護作用。在掌握吃飯的能力之前,嘔吐反射可以幫助寶寶把咽不下去的食物吐出來。因此,寶寶進食需要坐直,不能向后躺著、靠著坐,以免發(fā)生嘔吐反射時嗆到。經過重復嘗試,寶寶學會運用口腔肌肉、學會咀嚼后,進食就會越來越接近成年人,嘔吐反射也會逐漸弱化。
高級育嬰師老師溫馨提示:寶寶不是在牙齒長好的那一天突然學會咀嚼的,而是通過不斷練習,不斷進行復雜的口腔肌肉運動,循序漸進掌握“吃”的能力。可不要小看口腔肌肉哦,它關系到吃飯、出牙、學說話、掌握清晰的發(fā)音等各個方面呢。